至于所谓的民间集资,倪开禄解释道,是他们都恨不得把钱送给我。
而对于新兴的光伏产业,随着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出台,不久可能将走出当前的阴霾,从而出现新的增长。然而,更加引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于,合肥赛维卖身是否意味着这个庞然大物将进一步被肢解?据笔者调查,除了合肥赛维包括江西赛维、南昌赛维等多地都在上演出售狂潮,赛维集团的陨落正在演变为不争的事实。
在危机重重、债务缠身的形势下,出售资产成为挽救赛维生命的新举措。赛维光伏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薛怀斌告诉笔者,至少在他2012年9月离职之前,他并没有听说过合肥赛维要卖身的事情。此前与夏普接触过,打算为他们的电池代工。这种最终走向由政府代管企业生产、决策的结局,或许是当地政府以及赛维创始人彭小峰双方都未曾预料到的结果。其中,完成评估和谈判这两个环节,一般都需要半年时间,这是比较合理的。
从企业所有的经营报表,到有关生产的每一个决定和动向,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向高新区管委会报告,由双方共同讨论决定。一位知情人士向笔者透露。摘要:终端市场是行业自己来创造的,不是国家给规划的,国家的规划仅停留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在光伏行业盼望暴发,却也盼望国家大力扶持,这是相互矛盾的事情,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
同时,电站建设回收期间过长,对深陷财务危机的企业是一个考验。随着意大利、德国等老牌光伏大国的陨落,中国在未来3~5年当之无愧成为最大的光伏市场。部分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光伏具备了大面积启动的基础,因为产能和产量庞大,而电站规模却与产业链上游不对等,这纯碎是狗屁逻辑。现在的光伏发展模式就是在重蹈覆辙,通过内部消化,一部分大型企业得到短暂的喘息机会,然而后续国家资金补贴漏洞、并网压力等问题势必矛盾突出
可问题在于,市场在人家那里,我们这么干人家就没活路了。很遗憾,我认为,未来并不乐观。
我们的许多企业在人家的市场上不按照人家的规则,不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出牌,盲目要做大做强,一味采取低价战略打压对手,自己赚不到钱,让人家也赚不到钱。更为严重的是,这一竞争策略又进一步衰减了技术进步的动力,使得我国产业界陷入技术进步始终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非良性发展轨迹。其次虽然中国光伏产业的专利数量远远高于国外,但发明专利要少,恐怕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就更少。说到补贴,哪个国家不补贴,而且有光伏产业就有补贴,已经运行快十年了,是路人皆知的事情,所以会双反,只说明按照你的规则我们的竞争力也太强了。
记得最近看到一篇有关反思光伏产业的分析,有两句话很有意思:光伏在产业化发展初期有一个内生性矛盾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与规模化一致性生产降低成本两者难以兼顾。比如中国光伏产业的无限制低成本竞争就严重抑制了薄膜这种先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外拥有这一先进技术的企业竞争乏力,从而阻碍了全球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这更为可怕。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国际著名晶硅铸锭炉生产商GTsolar最近宣布退出铸锭炉生产领域。产业发展的早期,可能全部设备依靠进口。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强大,我们应该从如何采取和平的手段,努力改变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做起。周篁:我近来常想,为什么西方国家接二连三地要对我们进行双反?说白了,中国人太勤劳,太能吃苦,人家比不过你。
体制问题是技术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红炜:说过去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廉价的劳动力和各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我同意。过分强调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最终陷入别人设计好的一个局,长期成为世界加工厂,绿色了别人,把污染留给自己。
周篁: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篁:中国由于缺乏鼓励科技发展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环境,这就使得中国光伏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技术成为一个严重的短板。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果说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是廉价劳动力和地方政府支持,那么双反由于出口国关税大幅提高,中国原有的成本竞争力就应当不存在了,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产业应当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了?说中国光伏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如何回答这一结论?我的看法是双反之后的中国光伏产业会更加强大,所以除了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支持之外,中国光伏产业还是有很强的技术和其他因素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过去的光伏市场是在中国,人家的企业倒闭也只能是无可奈何。我们切不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过去取得的骄人成绩,就对中国光伏产业所存在的问题掉以轻心。红炜:前不久我和英利的苗连生做了一个对话,题目叫《市场认可就是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他本人在对话中的一句话。
没有统一的国家战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各自为战,自相残杀,到头来只能被人各个击破,一败涂地。我们国家的科研与生产是脱节的,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导致生产环节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装备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这已成为中国几乎所有产业的软肋。
光伏业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这轮扩张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基本确立了以晶体硅为主流的技术路线,二是快速的规模化快速地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否则我们再有道理,再忿忿不平,市场是人家的,规则是人家定的,我们终究要吃亏,没有多少还手之力。
自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就一直落后于西方,这里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看事物要看本质,要看发展。
但我始终认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是要本国政府来保驾护航的。是的,2011年以前,中国光伏产业99%的市场是在国外,如你所说是在人家的地面上玩,而且玩的很大,占了人家65%的市场份额。如果说中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那么这个竞争力主要是由进口的先进设备、廉价劳动力和各地政府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组成。毕竟中国的光伏企业也要生存,也要发展,而且发展的还不错。
为了保证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光伏企业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得不在扩大产能、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争取政府扶持政策等方面做文章,采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策略与对手抗衡,结果始终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竞争状态。但是在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在市场竞争中,等你洗干净手再去抢饭吃,饭早没了。这种发展模式非常危险。
那人家不找茬,又能怎么办呢?毕竟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大同的说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国际竞争策略的主导思想有问题,所以首先应当改变过分强调规模化的竞争策略。
周篁:如果认为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具备核心竞争力,我们对未来就会做出乐观的估计。更何况产业发展也有产业发展自己的规律,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可以规避的,有些问题无可规避。随着产业的不断壮大,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和国产设备的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今后还会加速提高。低价格的竞争策略并非最佳选择红炜:我同意中国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创新和科技进步土壤的说法。
如果这次我们不能深刻反思,今后此类事情恐怕还会重演。要说清楚的是我们能够取得那么大的市场份额,首先一定是我们严格按照人家的规矩玩的。
我去过不少国内一流光伏企业,在那里看到的大都是用国外进口设备武装起来的生产线,特别是在精密制造环节几乎看不到国产设备。我觉得非常棒,既符合他的思维习惯和语言风格,又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光伏产业十年发展的评判问题,所以我就把它作为题目引用了。
你我的分歧是在数量问题还是本质问题,我认为是数量问题。作为中国光伏业的老人,苗连生一再告诉我,研究中国光伏产业一定要懂得历史地看这个产业。